9年日本自杀率逐年降低,中国距离成熟的生命教育还有多远?
文|Sophie
“死亡”在中国是个深受忌讳的词汇,中国人不愿意谈到死亡,也没有关于死亡的教育,但我们不能逃避的事实是死亡就发生在身边,就发生在青少年的身上。
仅在2019年的11月份就有三起深受关注的事件,珠海某小学生因体罚自杀,上海某中学生因校园欺凌自杀,某985高校研究生抑郁自杀。“自杀”在小学生到研究生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上发生,人们不禁感叹“这届学生怎么了?”,但从现象触及本质,看到的是德育工作中生命教育的缺位,我们真正该反思的是“教育怎么了?”。
受“耻感文化”、“物哀精神”、“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日本,认为自杀是一种尊严的体现。这种生死观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少年群体,在这种文化阴影中,日本的青少年的自杀率一直很高。但根据日本政府发布的2019年版《自杀对策白皮书》,日本自杀死亡人数已经连续9年减少,2018年自杀率较上一年降低2.3%,而这主要得益于日本的生命教育。
日本的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的定义有很多,但不论何种视角的定义都始终围绕着“人的生命”这一本体,以尊重生命的存在与尊严为前提,以实现人性的价值为最高价值追求,从教育视角可以将其理解为“为了生命的教育”。
日本的生命教育意藴更为丰富,体系较为庞大,包含生死观教育、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注重从身到心两个层次的教育,首先教育要教会孩子学会保护身体的安全,其中防灾和逃生是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要接受以“丰富人性”为核心理念的心灵教育。
“丰富人性”的心灵教育要完成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生命、自然和崇高事物的敬畏之心,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不轻易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并认识到人的生命存在于与一切生命的关联与协调之中,从而形成对所有生命、事物的感恩之心,通过这些进一步充实他们的心灵;另一方面是要将学生培养为具有保持自律的道德品质、坚定生活信念并能为之付诸具体行动的人。
作为世界上较早开展生命教育,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重点的日本,20世纪80年代由于校园暴力事件、自杀他杀等青少年不良行为明显增多,激烈的考试竞争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加大,学生对生死问题的困惑等问题让生命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一词开始频出于政府的教育政策中。
日本如今实行的生命教育政策,是基于80年代的教育大纲调整而来,2005年日本文部省又提出了“活出生命力的心与身”的新政策。2008年文部省在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再次突出强调生命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日本的生命教育不仅在政策层面日趋完善,在具体的实施中也真正做到了符合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
日本在做“把握生命发展规律的生命教育”
有层次的生命教育
日本生命教育主要围绕“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大主题展开,在内容的衔接上,从小学到初高中直至大学的层次性很强。
以生命为主题的内容、目标设计上,小学低年级可以从认识自身出发,去感受身体的温度和心脏的跳动,体验生命的存在,称之为“触摸生命”;小学中年级通过身边周围人生病的故事或病逝的事例,让学生理解死与生共存,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称之为“感受生命”;小学高年级通过参观婴儿室,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理解生命是祖先的赐予,受惠于父母和其他一切生命,因此要尊重生命,称之为“热爱生命”。
中学阶段则是通过思考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偶然性、有限性和连续性,让学生对与自己生命共存的一切其他生命存有感恩之心,在意识到自己生命重要性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称之为“思考生命”。
同一个生命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与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置相应的教育目标,这不是无意义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的设置,这种设置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生命的深层含义。
重视生命体验
体验式的教学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部分,学生要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相关体验活动例如:
小区内或海岸的清扫、小区环境整理、美化活动、访问社会福利机构、其他的志愿活动等;亲近自然体验活动,例如:野外探索、野外生活、观察野鸟及小动物、自然教室等;此外学生还要参与劳动例如:种田、除草、捕鱼等农林渔业的体验。
这种“体验性”不仅体现在学校的教学中,在校外开展得也十分活跃。家庭、社区、政府各省厅通过相互合作不断改进体验性的学习环境计划,不断拓展儿童的体验场所和机会。校外的体验还侧重于职业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不同职业后获得生存的能力。
日本曾推行“余裕教育”,很像我国现在倡导的“减负”运动,日本希望可以通过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体验课堂外的世界,虽然“余裕教育”受到了造成学习时间减少,影响学习成绩的批评,但站在德育立场看,是日本政府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体现。
四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
日本政府相关省厅、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四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共同推进生命教育。
政府要求都道府县成立“营运协调会”负责对儿童教室和活动地点的安全做评估。还会利用各地公民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之家和儿童中心等社区,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开展混龄交流活动,从而增进学生与人沟通的表达能力和基本的社会规范。通过儿童放送台、电视科学节目,运用双向通讯卫星设备进行宣传、渗透生命教育。
家庭方面,在大学开设家政课程,培养成为未来家长需要的教育能力,制作并免费分发家庭教育手册进行专业指导,办理各种家庭教育研讨会供家长学习交流。
学校方面,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课程和各学科教学及其他一切学校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从1999年起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始制定全国儿童计划书,增加了联合相关国家各省厅开展生命教育的新举措。主要目的是增添生命教育的场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体验活动。
可以说,日本生命教育的开展最大程度地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生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真正构建了一个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生命教育环境。
呼唤中国的生命教育
我国的生命教育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上虽然有所涉及,但较为零散,在课堂上缺少系统详细的讲解,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而并未真正开展,缺乏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
在教学方式上,学校更多是直接、灌输性的教育,缺乏体验性活动,没有按照生命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收效甚微。
在环境建构上,我国目前还停留在家校联合的阶段,政府和社区的很多资源还没有参与进生命教育中来。并且对于家长的培训也不到位,家长没有关于生命教育知识的补充。
日本政府在生命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民政部等12部门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要求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期待政府接下来能够制定较为详细的政策和实施办法,让生命教育能落到实处,社会层面也能逐步重视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相关阅读
研究报告
建校管理
人才发展
行业活动
行业研讨会FIT国际教师风采大赛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
联系我们